關於"碑情情事"的創作自述


  誠如主題"書寫的可能性"的原意,這是一種呈現文字意象.內涵或書
寫形式之各種審美趣味的範疇;而所有藝術其實也是由點.線.面組合而成
的藝術,在聚散的空間分配中獲得畫面的平衡與協調."書寫"也是個很中
國化的的意念,然而要從這個非常生活化而普遍的主題上來做創作性或
實驗性的思考時卻已不大容易了,因為各種創作方式.媒材能想者幾乎已
被眾多先進的西洋化的藝術工作者嘗試過了.表現文字(點,線,面)的方式
千百種,可以是油畫,版畫,篆刻,可以是多媒材的創作,不同的材質便能表
現各種千變萬化的藝術;而如何就書寫的形態來作創作,最普遍最親切的
還是以"書法"來得容易,也是最困難為何?書法並非一蹴可幾的藝術,是
需經過時間性的考驗.


  再者,如何破除傳統的書寫形式---白底黑字的限制,此等的觀念突破
是困難的.雖然古者稱之"書"者亦"畫"矣,即是由點,線,面構成的畫面,然
而以西洋美學的觀點來看,應該並非是真正的美;因為傳統書法"規定"書
寫的墨色要愈黑愈有精神.然,這僅是傳統思想所限;又有墨有"五彩"--焦
,濃,淡,乾,溼
,畫者(國畫)能之,為何畫者(書法)不能呢?再西洋觀點上,畫面
只有黑.白兩色,雖是聚散分佈可以影響視覺,但是畫面所呈現的應屬於"
平"的,假使能將"墨之五彩"取代"純粹焦墨"的話,畫面便有輕重,空虛且
有調子的感覺了.以上是創作理念重要的起始點.


  "碑情情事"我採用傳統的書寫主文---"般若波羅密多心經",以""
書寫之,試圖在背景染有墨色,逢白蠟處便有反白的效果,然而染有墨色
仍是""的,抽象的;只有在表面皴擦些肌理紋路,使之感覺如同碑石的表
面一般,此時傳統的書法已突破形成國畫的處理方式,為求"亦書亦畫"如
同國畫在畫面不明顯處落款及鈐印以求畫面的穩定.在媒材的運用,只是
想突破傳統主文需以焦墨表現之,做一種"反表現"的技法,主要構想當然
是以""來處理其中.


  有功者立碑,逝者立碑;先人立碑,乃屬紀念性記載所有值得流傳的事
蹟,在歷史的傳遞上,它是默默地佇立接受歲月的侵襲,故而"碑"者"悲"
;表現所有碑石的悲情,是"碑情情事"的意念思考吧!


  今年府城以"主題展"的方式進行,實在可以促進各位藝術家的思考及
創作性,在媒材不受限制的情況下,可以自由發揮想像力,做出真正屬於個
人創新的或是實驗性的創作藝術,實在是一大突破!我想真正的是可以藉此
鼓勵有潛力的"創作型藝術工作者"吧!期待明年有更有意義的主題.....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94/12郭哲吏於無心樓燈下

@回家@